小蘑菇惠泽万千农户
新模式助力产业腾飞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产业新闻

金融扶贫 政企共建闯出“卢氏经验”

发布时间:2017-10-29 10:46:00 点击:
       每天清晨,卢氏县沙河乡蔬菜种植基地,近百个大棚里热闹非凡。当地从事蔬菜种植的贫困人员,熟练地将果实分拣装箱,个人当天收入一目了然。

       农户提供劳务,合作社组织生产,龙头企业培育指导技术,投入设备、负责销售,银行注入资金……农户 合作社 龙头企业 银行,这样的卢氏金融扶贫模式,让当地贫困群众走出贫困,迈向小康。金融扶贫这把让卢氏蝶变的“金钥匙”,打开了百姓的“致富门”。

       清晨大棚“交响曲”
       改变了贫困户几代的生产生活

       已迈入深秋,清晨卢氏县的群山中升腾起雾气,给山中的村庄增加了一些宁静,但在山下的沙河乡,一方平整土地上的大棚内,热闹非凡。
       早上7点半,王发有的儿子与儿媳在大棚里快速采摘着成熟的黄瓜,装进扁担与菜筐,丈夫挑着快步走出去,妻子则搬起筐子在后跟随。此时此刻,沙河乡近百个已建成的大棚,正上演着同样的场景。
       再有半个多小时,所有大棚的黄瓜将被统一称重、贴上标签、装车发往郑州等地,而后这些种植者当天的收入,将会被公布出来。
       60多岁的王发有是沙河乡果角村有名的贫困户,自己患有偏瘫无法进行劳动,13岁的小孙子因脑瘫疾病而无法正常上学。之前,全家仅是靠儿子与儿媳耕种几亩薄地来维持。
       从面朝黄土耕地到大棚栽种瓜果,王发有家与全乡480户贫困户一起,经历这个正在改变几代或者几十年生产生活的过程。

       好事降临了
       村民们开启“零风险”种植

       种植蔬菜瓜果远比单纯种植小麦高粱挣钱,可花费也大。“谁会去借钱搞大棚蔬菜啊,从没接触过,赔不起。”王发有的儿子说出了大家所想。
       没资金、没经验、没保障,别说贫困户,就算有点家底的,也要掂量一下搞大棚所面临的天灾与市场风险。可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呢?资金有政府贷款,经验有能人培训,销售有企业担着……这样的好事,在今年真的降临到了“王发有们”的身上。
       今年2月份,以养猪、蔬菜和香菇种植等产业为主的河南信念食品集团,来到了沙河乡,轰轰烈烈展开蔬菜大棚的建设。这家集团在美国、日本、韩国、澳大利亚都有蔬菜基地,这次在卢氏搞蔬菜大棚,以黄瓜苦瓜为主,还专门高薪从全国请来了几十个技术员。
       而一套“别出心裁”模式的诞生,更是让农户不掏一分钱,不用办理任何手续,就拥有一个大棚,同时“零风险”放心种植。

       企业进行全套服务
       农户踏实干活“净赚”

       一座大棚建起平均需要7万块钱,靠村民自己很难完成。大棚建立背后,是卢氏“龙头企业 合作社 贫困户”模式的应用。
       “信念集团提供担保,以沙河乡贫困户为主体组成16家专业合作社,各村党员干部担任合作社法人。以合作社之名向银行申请政府贴息扶贫贷款,信念集团与合作社共同使用这批资金,建设各类生产基地,发展大棚蔬菜产业。”沙河乡干部王国良介绍。
       如今果角村75户贫困户,分别被纳入10个合作社中,信念集团给合作社做担保,向银行协调贷款,建设好大棚,让贫困户们自愿承接,同时4名从山东寿光请来的农业高手免费给这些贫困户培训、管理。
       “每个合作社贷款150万,不需要抵押,集团承担贷款还本付息,大棚由农户自己管理。集团还担保大棚每亩每年保底收益1.2万元,超出保底收益的部分,农户按比例与集团分成,而集团封顶只收取每个大棚1万元的分成。”信念集团董事长叶传林说,建设、种植、管理、销售、培训、服务全部由集团负责,至于种子、肥料等,由集团统一配送,年底从农户收益中扣除。
       一句话,干大棚,农户不用掏一分钱,只要好好努力,就能拿更多分红。

       政企共建基金池
       企业担保降低贷款风险

       王发有家的大棚在今年7月份建成,8月份开始种植,棚内的黄瓜、苦瓜如今已收获了几茬。黄瓜最高时卖到了1.8元一斤,每次都能收个千斤左右,算算收益,远比种麦强得多。整个沙河乡,每天光运送到郑州的黄瓜就超3吨。而这样的大棚,在卢氏已建成400多个,占地3000多亩。可想而知,有多少贫困户正享受其中的“红利”。
       卢氏县政府拿出9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基金,信念集团拿出2100万元作为互助担保基金,双方组成3000万元的风险补偿担保基金,建立基金池。信念集团以此为合作社提供反担保,银行为合作社贷款2.1亿元,这笔钱由集团统一使用于产业。
       “资金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,而贫困户没有条件去银行贷款,银行也无法甄别不敢轻易放款。那就用企业与合作社合作这种创新模式去解决,这样降低了贷款风险,也破解了合作社与农户的贷款难。”叶传林说。

       创四大体系
       打破金融扶贫瓶颈找到“金钥匙”

       “老百姓想贷款,贷不着;银行想放款,不敢放。”曾几何时,这样的“金融瓶颈”是全国各地探索金融扶贫时碰到的困难。沙河乡蔬菜基地建立创新的方式,为这瓶颈撕开了口子。
       “金融扶贫,一直以来群众有需求领导有要求,中央都有政策但落地有障碍。政府让贷款,群众想贷款,银行不敢放款。关键是银行不知道款该给谁,敢给谁,风险不好解决。群众贷款却没项目,出了问题不知道找谁。”卢氏县常务副县长孙会方介绍,针对各地面临的金融扶贫瓶颈,卢氏创新出金融服务体系、信用评价体系、风险防控体系、产业支撑体系。
       卢氏在每个乡镇建起金融服务站,村里建金融服务部,实现了政银融合联动,解决谁来管贷款;对全县贫困户采集信息,通过大数据分析,确定大家的信用等级,根据授信额度决定贷款数额。
       “产业必须有龙头企业带动,企业和农户之间,一定要有合作社来组织,形成利益连接体,解决农户单打独斗不抗风险的问题。”孙会方说,风险防控体系方面,全县建立了信用引领、服务体系监控、项目资金监管、产业体系连接、保险跟进、风险共担、基地承接熔断等七大机制。而四大体系互为作用,构建起了卢氏金融扶贫的框架。
       今年卢氏县金融扶贫攻坚战全面打响,截至8月底发放各类贷款已达到了7.359亿,是去年的8.4倍。全县4702户农户贷款2.5092亿元,户贷率达到了23.9%,而去年还不到1%。
       目前,卢氏县创新出“农户自贷”、“合作社自贷”、“龙头企业自贷”、“农户 合作社”、“农户 龙头企业”、“合作社 龙头企业”6种放贷方式。今年7月7日至8日,全省金融扶贫工作现场会在卢氏召开,省长陈润儿对金融扶贫的“卢氏经验”给予充分肯定,并要求在全省推广。
       “金融扶贫,关键是落到实处。”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说,“卢氏经验”增加了扶贫资金投入,加强了基层的信用环境,激发群众动力,产生乘数效应。同时让产业从“小农”变成了链条发展,让农业走向专、精、深,这不仅促进脱贫,更为今后卢氏长远发展,奠定基础。

    在线
    客服

   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:9:00-17:00

    选择客服在线沟通:

    客服
    热线


    7*24小时客服服务热线

    关注
    微信

    关注官方微信
    顶部